倒霉编剧被诬陷黑名单,死磕 20 年终洗白

1950年的美国,一本叫《红色频道》的小册子突然传开,直接把好莱坞编剧达尔顿特朗博指认为共产党人,这事没给任何辩解机会,很快就毁了他的事业,后来他甚至还坐了牢。可能有人不知道,当时的特朗博正站在事业顶峰,刚写完两部票房大片,是圈子里数得上的高收入编剧,可这场“红色恐慌”,一下把他从云端拽进了泥里。
1.天才栽在“认不认”特朗博的麻烦其实早有苗头,1947年,美国“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找他问话,翻来覆去就问一句:“你现在或曾经是共产党成员吗?”他没答,反而要对方拿出证据,按他的说法,这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给的权利,人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本来想不通他为啥不松口,后来发现他是真信这套“言论自由”,可那时候的美国,冷战刚起,哪顾得上这些道理。他就这么成了“好莱坞十人组”的一员,因为拒绝作证被定了“藐视国会”的罪,说实话,他的“罪”说穿了就是不配合,哪怕他后来跟BBC坦言,当初入党是为了反对法西斯、帮难民,也没人听。1950年《红色频道》一上榜,片厂老板们更绝,在华尔道夫酒店开了个会,直接说“这十个人再也不用了”。好好的天才编剧,一夜之间就成了行业“黑名单”上的人。2.黑名单的连锁噩梦特朗博的遭遇不是个案,那本《红色频道》的副标题写着“广播与电视中的共产主义影响报告”,上面除了他,还有奥森威尔斯、亚瑟米勒这些名人。一旦被列进去,基本就等于丢了饭碗,作家达希尔哈米特就是例子,因为不肯指认别人,连书都没法出版,最后落得破产。
HUAC这机构也有意思,1938年就成立了,二战时因为美苏是盟友,还歇了阵子;可战后冷战一来,它又活了,专门盯着好莱坞“有没有共产主义宣传”。之前拍的《莫斯科使命》这种亲苏电影,全被翻出来当“罪证”。老实讲,那时候的美国有点草木皆兵,邻居之间互相举报,连动画里都要加反苏台词,整个文化圈都被这种恐慌裹着走,没人敢说个“不”字。3.化名写剧本的坚持特朗博后来还是坐牢了,在肯塔基阿什兰联邦监狱待了一年,他自己还调侃“得了一年优质食宿”,可出狱后日子更难,加州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家人搬到墨西哥城?!?#22312那儿待了两年,既不快乐,也破产了”,这话听着轻,可想想一个曾经的顶级编剧,要靠躲在国外谋生,心里得多憋屈。但他没放下笔,本来想干脆转行算了,后来发现还是离不开写作,就开始用化名,或者找其他编剧代笔。1953年的《罗马假日》、1957年的《勇敢者》,都是他写的,《勇敢者》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可获奖名字是“罗伯特里奇”,他连认都不能认。搞不清那几年他是怎么熬的,又穷又要藏着身份,还能写出这么好的剧本,这份韧性怕是最有体会的只有他自己。
4.迟到的奖算正义吗转机出现年,制片人奥托普雷明格找他改编《出埃及记》,柯克道格拉斯也邀他写《斯巴达克斯》,这两次都是公开用他的真名,等于直接打破了黑名单。从那以后,他才算慢慢回到主流圈子。后来荣誉也来了:1975年,《勇敢者》的奥斯卡奖终于归了他;1993年,《罗马假日》上映四十年,他又被追授了剧本奖;2015年,连他的生平都被拍成了电影,主演还提名了奥斯卡。可他晚年说的一句话,比这些奖更让人揪心:“几个人的成功,掩盖不了当时的可怕,好多人因为这事,经济垮了,婚姻散了,连孩子都受影响?!?#22914此看来,这些迟到的认可,更像是给历史补了个漏洞,可对于那些已经被毁掉的人生,又能挽回什么呢?
特朗博的故事,说到底是一个人在时代恐慌里的抗争,他没因为黑名单放弃写作,也没因为迫害丢掉对言论自由的信。现在回头看,1950年代的“红色恐慌”,其实是用政治压制文化,用恐惧绑架思想。毫无疑问,他的坚持不仅救了自己的事业,更给后来人提了个醒:不管什么时候,思想自由都不能丢,丢了这个,文化就没了魂,社会也没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