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地心深处发生了什么?2007年的重力异常揭示地球内部巨变
科学家通过卫星数据发现,地球深处核幔边界附近曾发生一次神秘的物质变动。该事件发生–2008年间,直到最近才由美国与德国合作的“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系统检测到。研究表明,这一变动可能与交界带岩石矿物相变致密化有关。
这一发现首次为地幔最深部的快速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对理解地球圈层耦合、地震起源和地磁场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ACE双星通过高精度互距测量反演地球重力场变化,以往多用于监测地表水体迁移。但本次分析显示,2007年左右在非洲大西洋沿岸下方公里处出现显著重力异常,无法以地表水文现象解释,说明信号来自固态地球深部。
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此前也曾观测到地磁扰动。研究人员推测,地幔底部的钙钛矿矿物在极端条件下发生结构转变,引起岩石密度增高和物质重排,甚至导致核幔边界发生厘米级形变。这一微小变动可能影响地核外核流体的运动,从而引发地磁异常。
目前,研究团队正利用新一代GRACE后续卫星继续监测地球深部信号,以期揭示更多内部动态过程。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重新认识ADHD:被“多动”掩盖的“过度好奇心”优势
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人群可能具备一项常被忽视的优势:过度好奇心。这一特质虽常伴随注意力分散和多动等典型症状出现,却也与创造力、适应力和探索精神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研究多集中于ADHD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其潜在积极维度。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ADHD特质可能带来的优势。2023月,一项发表在在线开放获取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开放》(BMJ Open)上的研究指出,患者群体普遍认为自己更具能量、好奇心和韧性。有学者进一步提出,ADHD中的冲动性与好奇心可能共享相似的神经奖励机制,这一假设被称为“过度好奇心”。
从进化角度看,这种特质在人类祖先的游牧环境中可能具有显著优势。研究表明,在模拟觅食的实验中,ADHD特质者更倾向于离开收益递减的区域、探索新环境,最终平均获得更多资源。然而,在现代高度结构化、信息过载的社会中,同样的特质可能表现为注意力跳跃或难以持续专注,从而被视为适应不良。
信息获取方式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有研究将信息寻求者分为专注深入的“猎人”和广泛探索的“无事忙”。ADHD人群常表现出后者模式,频繁切换主题,但一旦找到兴趣点,也可能进入高度专注状态。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其机制与满足生理需求相似。
学者们强调,既要避免仅从缺陷角度看待ADHD,也不应将其过度浪漫化,而应全面认识其特质带来的挑战与潜能,尤其在教育和职业环境中为其探索行为保留适当空间。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植物生长“主开关”被发现,科学家首次绘制干细胞关键基因图谱
科学家发现了调控植物生长的“主开关”——植物干细胞。这类细胞对全球粮食供应、动物饲料和燃料生产至关重要,但许多有关其调控功能的关键基因尚未被识别。
近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解析了玉米和拟南芥茎尖干细胞中的基因调控图谱。研究团队采用高通量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成功捕获了数千个干细胞,精准绘制出关键调控因子CLAVATA3与WUSCHEL的表达分布,并新发现了一批在两种作物中共同保守表达的干细胞调节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识别出的调控基因与玉米穗型大小等农艺性状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不仅从进化角度揭示了植物干细胞调控的保守机制,也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潜在靶点。研究者构建的公开基因表达图谱,将成为植物发育生物学和育种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资源。
该研究建立的单细胞技术体系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物种,未来有望加速抗逆、高产作物品种的选育进程,为应对全球粮食与能源挑战提供新的基因资源与策略。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科学家成功打造“防弹”T细胞,突破肿瘤免疫治疗瓶颈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强化”T细胞(一种关键的免疫细胞)的新策略,使其在恶劣的肿瘤微环境中保持抗癌能力,这为提高现有免疫治疗效果带来了新可能。
肿瘤微环境常具有低氧、高酸等特征,这些条件会对浸润的T细胞造成持续压力,导致其线粒体功能紊乱,释放大量活性氧(ROS)。这些有害分子进入细胞核后,会直接破坏端粒结构,加速T细胞衰竭,从而削弱人体对抗癌症的能力。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和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的团队通过光遗传学小鼠模型发现,无论选择性地损伤线粒体还是端粒,均会引起T细胞的大规模功能失调,表明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双向信号沟通,这一发现此前在免疫系统中并未被充分认识。
基于上述机制,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定向抗氧化方案:将抗氧化蛋白特异性地锚定在端粒区域,从而有效中和ROS、保护端粒。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经该技术处理的T细胞显著提高了小鼠存活率并抑制了肿瘤生长。
该策略尤其适合与CAR-T技术联合使用。在体外对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的同时,可同步增强其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构建出更“强韧”的治疗性细胞,改善实体瘤治疗中的持久性难题。
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将这项端粒保护技术转化为适用于人类T细胞的临床级方案,并计划开展后续试验。该研究也拓宽了对免疫细胞功能的理解,未来团队还将探索化疗、放疗等传统抗癌措施对T细胞端粒的影响及其对免疫治疗反应的潜在干扰。(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