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余件套流失国宝回家
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基本摸清。据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2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万余件/套。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革命遗址遗迹?!?/p>
关
我国平均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家,平均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家,占%以上,年接待观众已亿人次。
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万处;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
饶权介绍,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
同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
“十四五”时期,我国个国家开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擦亮中国文化遗产“金色名片”,35批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关
多措并举应对博物馆“一票难求”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在节假日,一些热门馆“一票难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这既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也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p>
乔云飞说,通过调研发现,少部分博物馆优质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导致供不应求,这是“供给侧”普遍规律。对此,国家文物局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和热门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方面增强供给能力,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另一方面提升服务质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丰富优质文博内容,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
“特别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一步统筹安全和需求,通过调整单日预约量、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主动应对,最大限度满足爆发式激增需求。”他说。
乔云飞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博物馆建设科学规划,注重优质资源统筹和组织调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优化布局,发挥央属大馆、省级博物馆和重点专题博物馆辐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基层中小博物馆发展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相契合的博物馆“生活圈”。
数据显示,截年底,全国备案博物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家,基本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关
我国构筑起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孙德立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21487以说,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今日起施行,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公布,理顺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有力保障我国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孙德立表示,文物法律制度填补多项空白。增加了“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埋藏区等重要制度,文物专业人才培养、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最小干预原则、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社会力量参与等首次写入了法律,特别是针对占%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完善相关制度,为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文物法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实践,文物普法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依法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关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正稳步推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透露,“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重点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型保护展示项目,推出一批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历史研究成果。
解冰介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项文化遗产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项,其中世界文化遗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𱊊项。
他提到,“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加强申遗工作统筹谋划,整体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持续优化工作布局。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工作方面,我国理顺了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龙门石窟、西夏陵、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管理体制,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职能与保护能力。
此外,实施了故宫、莫高窟、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改善保护状况,提升阐释展示水平;启动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陆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项保护状况报告,均顺利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个,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