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網
9月5日至10日,第十八屆世界睡眠大會在新加坡SUNTEC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這是世界睡眠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4000多名睡眠領域的醫(yī)生、研究者及工業(yè)界代表參會。作為國際睡眠醫(yī)學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本次大會展示了多項睡眠相關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相關前沿科技成果引發(fā)廣泛關注。
光照對人體晝夜節(jié)律的影響機制成為大會首日焦點。英國牛津大學Russell Foster教授作主旨報告,深入解析了人腦中一種稱為SIK1的關鍵分是導致時差癥等光照節(jié)律紊亂相關睡眠障礙的關鍵因素。他介紹了針對該分子開發(fā)的新型候選藥物CT1500,顯示出治療時差癥的潛力,有望造福為經??鐣r區(qū)旅行的人群。
日本科學家Hiroki R. Ueda教授從系統生物學角度揭示了鈣離子與磷酸化在睡眠覺醒周期中的作用。他的研究團隊采用大規(guī)模定量分析技術,明確了鈣信號網絡在睡眠-覺醒調控中的關鍵節(jié)點。這一發(fā)現為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搭建起新的橋梁。
食欲素(Orexin)系統研究是本屆大會最熱門的領域之一。斯坦福大學教授Emmanuel Mignot等多位著名學者發(fā)表了關于食欲素通路及其對昏睡癥治療性分子的最新研究結果。
1998年Mignot團隊在昏睡癥研究中發(fā)現,由下丘腦分泌的食欲素(orexin)蛋白質對人類睡眠/覺醒有極為關鍵的調控作用。某些患者缺乏產生食欲素的神經元,因而導致不正常的昏睡。這一發(fā)現同時打開了昏睡癥和失眠癥治療的新路徑。Mignot因這一發(fā)現獲得了2023年“科學突破獎”。他在本屆會議上報告了其在研昏睡癥治療方案的3期臨床研究結果,該研究涵蓋19個國家的273名患者,針對覺醒、猝倒、癥狀嚴重程度和生活質量等指標均表現出顯著統計學意義的改善。
主辦方供圖
本屆世界睡眠大會上發(fā)表了大量關于一類新型抗失眠藥物——食欲素受體拮抗劑的臨床研究。來自意大利、加拿大、德國、瑞士等國科學家的多個臨床數據報告顯示,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可精準作用于“過度覺醒”這一失眠關鍵開關,有效誘導自然睡眠而不產生全腦鎮(zhèn)靜,避免傳統鎮(zhèn)靜藥物的成癮性和次日殘留效應,因而同時改善了失眠患者日間功能。
主辦方供圖
意大利比薩大學教授勞拉·帕拉吉尼發(fā)表的針對慢性失眠患者的長達兩年的治療研究顯示,患者使用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達利雷生治療后,第一到第三個月內失眠癥狀顯著改善;之后在持續(xù)治療的兩年時間里治療效果保持穩(wěn)定,且未發(fā)生藥物依賴成癮、昏睡跌倒等傳統失眠藥物令人擔憂的副作用。
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志力表示:“通過對食欲素功能的阻斷,可以有效降低我們大腦的過度的興奮,幫助患者盡快入睡,顯著的減少中途的覺醒還有早醒。目前看到食欲素受體的拮抗劑在臨床上還是得到了滿意的效果。國外以及中國香港地區(qū)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相信此類藥物進入中國會改寫我們國家失眠癥藥物治療的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