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承受了他不該承受的

“吳京怎么突然從全民英雄變成全網(wǎng)笑柄?” 2017年夏天,《戰(zhàn)狼2》票房56億,吳京站在北京首映禮上被喊“民族驕傲”;2024年,他一張“京言京語”表情包被剪進短視頻,彈幕齊刷“別卷了哥”。當(dāng)年把他捧上天的人,現(xiàn)在拿他當(dāng)梗玩,這落差到底怪誰?你怎么看?我刷到那段“坦克沒有后視鏡”的鬼畜時,腦子里蹦出的第一句話: “當(dāng)年我們有多需要一個超級英雄,現(xiàn)在就有多煩被提醒‘你不行’。”
2017年,我剛畢業(yè),月薪四千,每天擠地鐵聽人說“祖國強大了”。電影里的冷鋒一拳干翻雇傭兵,我看得熱血沸騰,好像那拳頭也替我出了口悶氣。那時候沒人計較劇情夸張,大家只想在黑暗里抓住一束強光。吳京恰好舉著那束光,成了符號。
七年過去,地鐵還是擠,工資漲到八千,房租卻翻了一倍。朋友圈從“厲害了我的國”變成“今天又被領(lǐng)導(dǎo)PUA”。再刷到冷鋒舉著國旗過戰(zhàn)區(qū),我心里咯噔一下:哥們,我的戰(zhàn)區(qū)是早八打卡和永遠排不上的醫(yī)院號。英雄太遠,房貸太近。
網(wǎng)友把吳京的舊采訪剪成段子,“我練武就是為了證明中國人能行”配上“996 ICU”字幕,點贊十萬。大家不是討厭吳京,是討厭那個永遠正確的自己。我們當(dāng)年把夢想投射到他身上,現(xiàn)在夢醒了,嫌他占地方。
主旋律電影跟著變?!都t海行動》炸得爽,《流浪地球》煽得猛,可屏幕一黑,我還是得回工位改PPT。英雄救得了地球,救不了我的KPI。觀眾開始摳細節(jié):冷鋒怎么不戴口罩?怎么不隔離?現(xiàn)實教會我們質(zhì)疑一切。
吳京本人其實沒變。他還在節(jié)目里講“拍戲不用替身”,只是臺下年輕人開始反問:我加班到半夜也沒替身,怎么沒人給我鼓掌?吃苦從美德變成笑話,不是吳京錯了,是時代換了考題。
我去年在橫店碰到他拍戲,四十多度穿厚軍裝,一條摔玻璃的戲拍八遍。收工后他蹲在片場邊啃冷盒飯,臉上全是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也只是個拼命想保住工作的演員,卻被推上神壇又當(dāng)成靶子。
接下來他有兩部存貨,一部是抗美援朝題材,一部是科幻救援。我猜他還是那套“硬剛到底”的路子,但市場不一定買單。觀眾現(xiàn)在更愛《人生大事》里給死人化妝的小人物,因為那種喪和暖我們天天經(jīng)歷。
吳京想翻身,得先卸甲。別再演完美英雄,演個被房貸壓垮的退伍兵,或者送外賣的骨折父親,把國旗換成醫(yī)???,說不定真能戳中我們。畢竟,我們不再需要一個勝利符號,我們需要一個能一起罵老板、一起搶菜的朋友。
說到底,不是吳京過時了,是我們終于敢承認:英雄救不了普通人,普通人只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