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察丨罗永浩与西贝争执的背后:“预制菜”认知存差异,统一“国标”尚未出台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解强民 报道
9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称“几乎全是预制菜”、“恶心”。此举引发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强烈不满,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济南和谐广场西贝餐厅(记者 解强民 摄)
贾国龙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9日起西贝全家店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p>
一时间,两者的争论将“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方面,作为消费者的罗永浩直指“预制菜”难吃;另一方面,作为经营者的贾国龙矢口否认自家的餐厅使用了“预制菜”?!?#39044制菜”似乎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针对此事,9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告诉海报新闻,西贝“预制菜”风波的焦点,并不完全在于西贝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而是双方对 “预制菜”的定义存在理解差异。客观上,这也反映出餐饮经营者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方面,以及餐饮行业制定统一标准等方面的缺失。
到底什么样的菜算“预制菜”?
2024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并明确了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使用预制菜明示等内容。
《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预制菜不包括主食类食品。此外,《通知》中也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当时指出,预制菜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根据上述通知及相关解释,铁丁认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35199贝可能采用了中央厨房模式,将预加工的半成品配送到门店后进行最终烹饪。这在其看来属于‘预加工’,而非直接使用‘预制菜’?!?/p>
铁丁认为,在许多消费者或罗永浩的认知里,这种非完全现场从头制作的菜肴,口感上缺乏“锅气”,就可能被归为“预制”范畴,这种认知差异正是争议的根源。
“预制菜”不讨好了?
铁丁认为,对行业而言,加快制定明确标准、加强监管、鼓励技术创新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对消费者而言,需要认识到现代餐饮业的运作模式,并非所有“预制”都不好,也并非所有“现做”都绝对优质。
“许多消费者抵触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了预制菜,并且支付了与现制菜相当甚至更高的价格。罗永浩的呼吁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希望餐厅能明确告知,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铁丁说。
事实上,五部委在通知中也提到: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在实际操作中,鲜有餐饮经营者会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点用了预制菜。
铁丁认为,对餐饮企业而言,坦诚沟通或许是最好的策略。与其否认或回避,不如更透明地公开制作流程,甚至明确标注哪些菜品是“中央厨房预加工”的,让顾客知情并自主选择。这不仅能避免争议,更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基础。
“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论,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餐饮行业在工业化效率与消费者传统期望之间的碰撞。”铁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