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17 來源:愁腸百結(jié)網(wǎng)作者:緣滅_xwCY
你是否經(jīng)歷過這種時刻:手機忘在家里,整個人就像少了點什么,心里焦躁不安,手總?cè)滩蛔∪ッ诖?。在當今社會,智能手機已經(jīng)從一個便利工具,悄然變成了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對它產(chǎn)生了類似“上癮”的依賴。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現(xiàn)象背后對應怎樣的神經(jīng)機制?
在一篇 2025 年 6 月發(fā)表于《人類行為計算》(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論文中,德國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僅僅限制使用手機3天,我們大腦中與渴望相關的區(qū)域就會發(fā)生顯著變化,其神經(jīng)活動模式與戒煙者大腦中的變化驚人地相似。
研究人員招募了 25 名 18~30 歲的年輕人參與實驗。他們被要求在 72 小時內(nèi),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智能手機及其替代設備,只允許用于工作、日常事務或重要溝通等必要需求。
為了探究這種“手機戒斷”對大腦的影響,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后分別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了受試者的大腦。他們采用了一種常用于研究成癮的線索反應實驗(cue-reactivity experiment):
受試者要依次觀看多組圖片,其中包含三類畫面,一類是與實驗無關的中性圖像,例如自然風景、植物花卉等,第二類是熄屏手機的照片,另一類是正在使用中的手機畫面。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會記錄下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觀看的多組圖片(圖片來源:原論文)
研究結(jié)果顯示,3 天不玩手機后,當受試者看到手機相關圖像時,大腦中與渴望和沖動行為密切相關的區(qū)域明顯更活躍,包括與注意力、情緒調(diào)節(jié)和對獎賞線索的敏感性有關的左側(cè)前扣帶回(left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以及參與獎勵機制、習慣形成和動機驅(qū)動的左側(cè)尾核(left caudate)。這些區(qū)域的活動增強,往往和多巴胺、5-羥色胺受體相關。
此前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吸煙者在戒煙一天后也會出現(xiàn)前扣帶皮質(zhì)活動增強,并且活動越強的人越容易復吸。換句話說,僅僅三天不玩手機,大腦表現(xiàn)出的變化竟然和戒煙的早期階段驚人相似。
人人如此
不過,這項研究并沒有回答一個關鍵問題:人們究竟渴望的是“刷手機”這個行為本身,還是通過手機進行的社交互動?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在另一項同樣發(fā)表于《人類行為計算》的研究中,英國達勒姆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了社交媒體的短期使用與戒斷。他們發(fā)現(xiàn),與手機的其他功能(例如閱讀新聞)相比,僅僅刷15分鐘社交媒體,就足以引起人體多項生理指標的顯著變化。
為了進一步探究社交媒體的影響,研究人員招募了 54 名 18~30 歲的年輕人,在他們使用和戒斷社交媒體時同步監(jiān)測他們的心電圖和皮膚電反應(GSR)等生理指標。
為了排除使用智能手機本身對生理指標和情緒等造成的干擾,研究人員設置了一個對照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受試者需要用研究人員提供的手機,在 15 分鐘內(nèi)專心閱讀一篇深度新聞報道。期間,他們不能訪問任何其他應用或網(wǎng)站。研究團隊會記錄下受試者的基線生理狀態(tài),并評估他們的基線焦慮、壓力以及對社交網(wǎng)絡的渴求感。
接著,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拿出自己的手機,像平時一樣自由地刷 Instagram(一個美國社交媒體)15 分鐘。之后,研究人員再次打斷他們,讓他們停止使用社交媒體,轉(zhuǎn)而再次閱讀另一部手機上的新聞報道。
實驗流程(圖片來源:原論文)
但這一次,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研究人員會故意每三分鐘就在 Instagram 上發(fā)布一條新內(nèi)容。由于他們已經(jīng)事先要求受試者關注了研究團隊的 Instagram 賬號,并且要求受試者打開手機通知功能且不得靜音,因此在這閱讀的 15 分鐘內(nèi),受試者會不斷聽到手機傳來的 Instagram 新通知提示音,可研究人員嚴格要求他們不得觸碰自己的手機。
研究人員完整記錄下了受試者全程的心理指標,而且每個階段結(jié)束后,研究人員還會評估一次受試者的情緒狀態(tài)。研究結(jié)果顯示,當受試者從閱讀新聞報道轉(zhuǎn)為刷社交媒體時,他們的心率顯著下降,而皮膚電反應(出汗)則明顯增加。這種獨特的身體反應模式意味著,他們的注意力被環(huán)境中一個非常重要或充滿情感刺激的事件完全吸引。也就是說,他們正處于一種興奮且深度沉浸的狀態(tài)。
然而,當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強行“戒斷”社交媒體,再次投入到深度新聞閱讀時,情況就不同了:他們的心率顯著上升,出汗反應持續(xù)加劇。受試者的自我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在短時間使用并戒斷社交媒體后,他們普遍感到更焦慮、壓力更大,有些人還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想再看看 Instagram 的渴望。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種“戒斷反應”并非只出現(xiàn)在社交媒體重度用戶身上。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平日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人,還是使用頻率更低的普通人,都表現(xiàn)出了一致的生理活動變化趨勢。盡管重度用戶報告的壓力感更強,但在渴望感和焦慮水平方面,他們與輕度用戶并無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jié)論:社交媒體的“戒斷反應”不應歸咎于用戶個體,而是社交媒體本身就具有強大的獎勵機制,其部分功能具備成癮特性。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所有用戶,無論日常使用頻率如何,都會有類似的體驗。
我們究竟為何如此沉迷于玩手機、刷社交媒體?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切歸根到底源自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渴望歸屬感,渴望被愛,而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看似便捷的渠道,來滿足這種深層次的情感需求?;蛟S,我們不僅僅是“社交媒體成癮”,更可能是在“友誼成癮”。
因此,放下手機,可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習慣改變,更是對我們內(nèi)心深處那份對連接的原始渴望,一次誠實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