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16 來源:春風夏雨網(wǎng)作者:燕公子yeah
1629年,六月,很快過去,皮島的空氣還帶著海腥味。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這種地方說話。袁崇煥和毛文龍已經(jīng)第三天僵持,誰都沒點頭,桌上的冷茶也沒人再碰。袁崇煥翻來覆去只看對方的眼神,沒有跟誰多言,眉間全是倦意。外頭的士兵踩在濕滑的甲板上,不知會發(fā)生什么大事,同樣悶得慌。
話說回來,毛文龍不肯屈服他人,滿臉都是桀驁。說到底,眼前這個遼東難民出身的東江鎮(zhèn)主,就是袁崇煥最大的麻煩。誰能想到,短短幾天會刀光劍影?皮島局勢詭譎,每個人都提防對方。袁崇煥是真的反復(fù)猶豫,心里沒底。可以拉攏就拉攏,不能控制的話——那只剩一條路。他清楚地記得,自己曾說,“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碑敃r說出這句話,不算有多狠,倒像是萬般無奈的自白。
外面浪聲拍打木樁,一直不停,一點也不安分。崇禎年間風云莫測,大明朝廷自上而下都緊張,每個人都在揣摩同僚的心事。這里一旦風吹草動,消息傳出去,比誰都快,多嘴沒好果子吃。毛文龍突然就被叫去看騎射表演,他也不明白為何要去。他下船后,根本沒反應(yīng)過來,這竟是送命的路。抓住毛文龍那一刻,袁崇煥其實心跳很快。外面士兵趕緊合圍,把毛文龍帶下,袁崇煥當場宣讀了十二條罪狀。當著這么多人的面,他拔出尚方寶劍,手起劍落,五十四歲的毛文龍尸首倒地,沒來得及喊出什么。皮島鴉雀無聲,這么多年苦斗后金的東江鎮(zhèn)將軍,就這樣灰飛煙滅。
臺灣有學人李光濤,斷言毛文龍該殺,甚至說其死有余辜??烧嬉@么簡單?難講。畢竟毛文龍死后,皮島邊防很快虛弱下去。曾經(jīng)的威懾力像被風吹走,后金一方試探地抬頭,誰還敢明面上抗衡?一些教授,比如復(fù)旦的樊樹志,專程說明毛文龍的戰(zhàn)略存在曾經(jīng)對后金有極大牽制,不可一筆抹殺。但袁崇煥當時確實壓力大。從東林黨到后金前線,每個人都懷疑他。崇禎皇帝想安穩(wěn),卻沒閑心細掰歷史細節(jié)。袁崇煥是遼東防線的象征人物,想講和,又顧慮民意。后金侵擾太狠,誰都狠不下心談議和。毛文龍町得一派,他背后站著無數(shù)流亡的關(guān)外將士,死也不會贊成議和。
怎么做才能又保住邊疆又不得罪朝廷?袁崇煥心里來回打轉(zhuǎn),始終找不到萬全之策。皮島人心惶惶,沒人相信曾經(jīng)那個明軍悍將說死就死。城里小吏背著手走來走去,不肯透露一句心思。其實所有人都清楚,凡是能活到最后的,都是不表態(tài)的。否則,被拿來當槍使那一刻,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殺毛文龍后,大明氣氛驟變。官員們心驚肉跳,對手下事事退避,沒有人出頭了。**崇禎表面說要嚴辦,卻私下叫延緩追查。誰都看不明白,到底是袁崇煥錯了,還是毛文龍活該?甚至有人懷疑,皇帝壓根就在為自己推責!東江鎮(zhèn)的失勢,直接讓后金信心大漲,繞開皮島偷襲關(guān)內(nèi)。明朝軍隊瞬時出現(xiàn)真空,百姓議論紛紛:“難道靠的就是一個大將?”老百姓誰也見不到真相,街頭巷尾亂成一鍋粥。后金主力越過皮島,打到山海關(guān)外,明軍也沒了當初拼命的氣勢。
誰最得利?那當然是皇帝身邊的肘腋之人。他們出主意說“懲前毖后”,實際上恨不得所有敢擔當事兒的人都靠邊站。明明該團結(jié)的時候,結(jié)果互相拆臺。這種互不信任蔓延,從北京一直傳到遠方的兵營里,后金察覺,很快抓住機會,大舉進攻。有一說一,說毛文龍該殺,依照史料,毛文龍沒少通敵擾民,藉機斂財,朝廷屢次查處??蓳Q過一個角度說,他起碼擋住后金的鋒芒,為大明贏得喘息。**到底是殺一儆百,還是自毀長城?這個問題,現(xiàn)在說,八成也說不清了。**
有人說,是崇禎一念之差,殺錯了人;可也有人堅持,袁崇煥如果不殺毛文龍,邊疆就徹底散了。問題就卡在這里,說殺毛文龍錯,那后來的局勢擺在眼前;要說對,眼看皮島兵力被瓦解,明朝也就快到了頭?;蛘?,這里面的每一個選擇,都沒全對,別看看起來能用“對錯”來區(qū)分。事實上,若不是崇禎后來怕?lián)熑斡惨獨⒃鐭ǎu或許真能守住一道關(guān)防。這么一倒,誰也不敢動彈,誰也不想再意氣用事?!爸粏栭T前雪,哪管鄰家霜”——當時的官員還真就全變了,能多退就退,能不出頭絕不出頭。
死人也許還好說,可活人呢?有幾個真心甘情愿去拼命?后金軍力本沒有異常迅猛,可明朝自家拖垮了自己。朝堂上人人避事,軍隊發(fā)號施令沒人跟上。只剩一腔無聲的氣憤,和草民口中的抱怨。關(guān)于毛文龍的功過,現(xiàn)在史書全靠爭議。有人細數(shù)他的戰(zhàn)功,說他牽制了后金多次南犯,救了不少百姓;也有人懶得細究,罵他貪腐、擾民、軍紀敗壞。一紙罪狀,刀落人頭,能不能取信人心,這真要兩說。倒是毛文龍死后東江鎮(zhèn)官兵一度無主,原本高懸的軍旗瞬間像抽去了脊骨。大副、副將爭權(quán)奪利,地方安定不了了。頭頂懸著袁崇煥的尚方劍,下面全是縮頭烏龜,連打仗都提不起力氣。令人無奈的地方,明朝官制本就牽制重重,本以為袁崇煥殺毛文龍能理清內(nèi)部,誰料把士氣也斬斷一大截。反倒變得群龍無首,外敵乘虛而入。數(shù)據(jù)也有證,毛文龍一死僅兩年,后金兵鋒南下,對皮島虎視眈眈。根據(jù)《明史》記錄,原本三四萬大軍配合東江鎮(zhèn)和皮島互為掎角,但毛死后,不到兩年就失守?,F(xiàn)場流民四散,軍紀失控。這樣看下來,袁崇煥到底是力挽狂瀾,還是手足無措?真難講。也許局勢拼到最后,誰都找不到那個最佳答案。有學者拿出《明熹宗實錄》說毛文龍懈怠軍情,自己人說他風紀律敗壞。不查還好,一查連軍餉也虧空,但有行動就有限制。唯一能做的,似乎只是尋找最小的錯誤,被當作替罪羊。時間一長,對立激化。整個遼東防線一日千里地被蠶食。到最后沒人再討論毛文龍的罪行全不全了,所有的官員,只想別再輪到自己。懷疑、不滿、懷舊、恐懼攪合到一起,混成今日誰也說不清的明末氣象。說到底,大明的覆亡,并不是一句“殺了袁崇煥,明朝就完了”可以解釋通的。只是人心潰散,敢擔當?shù)娜擞鷣碛?,才是最要命的。歷史看似大勢難逆,其實也就一兩個選擇的咽喉。這么一來,最后的結(jié)局,其實早就在那一劍落下的瞬間見分曉了。明知道有瑕疵,很多事根本也改不了。這事到現(xiàn)在還沒個定論,人人都各有說法,誰還能說得清楚真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