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留言板上,收到了一個學生的信息:
“遲來的節(jié)日快樂,周老師!是因為這兩天都在忙著迎接我自己的新同學。猶記得十五年前的畢業(yè)前夕,周老師您拿著好多地方的照片給我們說,希望我們以后走過很多地方,看看這個世界,如果有緣再把照片給您看看。我拿到了那張香港的照片,于是開啟了我‘看世界’的興趣,也讓我開始喜歡上這個世間。
這些年我走過了很多地方,也成了大學老師。我的孩子們不能和一中的孩子比,他們大多家庭條件算不上好,更別說去過很多地方,但是他們也有夢想,也懂奮斗,我把這些年看過的風景講給他們,就是把您交給我的‘向往’也交給了他們,讓他們知道世界廣闊,無不可為。于是成為老師的這十年,我也收獲了一些更廣闊的‘世界’。
所以,一直很想給您說一句謝謝,哪怕在您漫長的執(zhí)教生涯中我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個,但是也想讓您知道,有這么一個學生,被你改變過,現(xiàn)在也在把這份溫柔努力傳遞給別人。
因為遇到過您,我知道了遇到一個好的老師的重要性,所以我也想努力成為這樣的老師。”
2017年,我開設(shè)了攝影校本選修課,帶著孩子們在學校里面拍照攝影。2020年,我收到一個學生從美國羅德島藝術(shù)學院寄來的明信片,是她自拍照做成的明信片——畫面上,重重的帷幕之下,她羞澀地露出半張臉;明信片背后寫了滿滿一大片文字:
“您所教的攝影課,對于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課,毫不夸張的說,對我的人生產(chǎn)生了一些影響,雖然您在課上所教的只是一些很基礎(chǔ)的知識,但讓我更認真的看待攝影這件事。這也導(dǎo)致了我選擇藝術(shù)作為我未來的職業(yè)方向,并且在我的作品集中,攝影也成為我的亮點之一。也是近來,我才意識到了我人生中這些渺小潛移默化的改變……”
這個孩子現(xiàn)在在北京,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新銳裝置藝術(shù)家,也是騰訊指尖藝術(shù)家的上榜人物。 有一年,我到北京出差,遇到了當年教過的一個學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行業(yè)領(lǐng)域中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在國家某部委工作。他回憶說:
“在快要高考的一天晚上,我心情非常郁悶,因為家庭學習等各方面的原因,心理壓力也特別大。周老師說,別看書了,出去走走,就帶著他在學校421廣場和荷花池邊,走了很多圈。我記得特別深,那天晚上,烏云遮著月亮。老師說,你看天上的月亮,在云層遮擋下,忽明忽暗,其實人生也是如此,有各種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但是只要你像明月一樣澄澈,無論云朵怎樣阻隔,最終還是會澄澈的照耀在天上。只要我們內(nèi)心知道那輪明月,它就不是昏暗的,不是灰色的。這幾句話讓我很受觸動,所以后面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問題,我都能夠想起那天晚上周老師講的這一段話,也很容易就豁然開朗?!?/p>
一批二十多年前的學生回到校園,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一位學生悄悄跟我說,有一天做操的時候,我覺得他在隊列中不守紀律,把他劈頭蓋臉一頓批評——其實老師搞錯了,是另外一個人,他覺得很冤枉,想反駁,但是也沒給他機會?,F(xiàn)在他可以充滿回憶、滿面笑容地談?wù)撨@個事情,我不知道當年他的心情該是多委屈。我理解那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冤枉。
這些事情到現(xiàn)在記憶都已經(jīng)很模糊了。選修課上這個女孩子文文靜靜,似乎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似乎記得曾經(jīng)帶著學生在廣場和荷花池邊散步聊天,但是完全記不起我說過什么話了。至于畢業(yè)前給他們發(fā)照片,在做操的時候批評的一個學生,我已完全沒有任何印象了。剛當老師的時候,年輕氣盛,高度相信自己,有一些事情判斷不準確,一根筋的沖撞,這些都是年輕老師的典型特點。
十五年后的一條信息,讓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zhì)。那個曾經(jīng)接過照片的少年,如今已成為傳播"向往"的大學教師。當年畢業(yè)前隨手分發(fā)的照片,竟成為他走向世界的起點,更成為他如今傳遞給學生的精神火種。
攝影選修課上,那個安靜的女孩,若干年后從羅德島寄來明信片,告訴我那門課程如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從基礎(chǔ)技巧的傳授到藝術(shù)道路的選擇,最終成為知名新銳藝術(shù)家。
那個高三夜晚在荷花池邊的漫步,我對烏云和明月的即興比喻,竟成為學生日后面對人生困境時的精神支柱。
那名在操場被我冤枉的孩子,已經(jīng)年屆中年,如今的談笑風生,是否已經(jīng)真正釋懷?
教育中最深刻的真理,往往隱藏在最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里。那些我們精心準備的教案、全力組織的活動,隨著時間流逝可能在學生記憶中漸漸模糊;而某個無意間的舉動、一句隨口的話語,卻可能如種子般深埋心田,在歲月滋養(yǎng)下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無法完全預(yù)測或控制自己的教育行為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正因如此,教師必須對每一個教育瞬間保持敬畏——無論是精心設(shè)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是偶然發(fā)生的教育互動。這些"教育微觀時刻"之所以具有如此持久的影響力,是因為它們往往發(fā)生在真實的情感連接中,超越了刻意設(shè)計的教學場景,直擊學生內(nèi)心需求。當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guān)鍵期,教師的一句鼓勵、一個榜樣,都可能成為他們自我建構(gòu)的重要參照。
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一些具體環(huán)境的影響,某一個事件的處置處理,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就會成為一道溫暖的光,照亮孩子們的世界,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而且這束光因為是在青年時期可能會有更加恒久和長遠的影響。但也可能,因為偶爾的不經(jīng)意,說出的某一句話,某一個事情的處理,甚至某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可能在孩子們心中扎下一根刺,成為他們一生當中隱伏的某一個痛點。
每個教師都應(yīng)當思考:我們是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光,還是無意中留下的刺?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宏大的教育宣言中,而在日常的細微處——一次耐心地解答,一個公正的評價,一份真誠的贊賞。
教育就像把一塊石頭投入湖中,我們永遠不知道漣漪會擴散多遠。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yīng)當慎于初、謹于微,讓每個教育瞬間都承載善意與智慧。
《淮南子·說林訓(xùn)》說: “圣人謹小慎微,動不失時。”真正的教育偉業(yè),正成就于這些細微處的永不松懈。
——2025年9月12日于重慶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