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9月12日文章,原題:美國政治暴力是一場無盡的連續(xù)劇 近日,美國保守派活動人士查理·柯克遇刺震驚美國社會。為什么人們會對政治暴力感到如此焦慮,仿佛某個黑暗邪惡的時代突然席卷了這個國家?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能夠在網上看到血腥槍擊視頻的人來說。除此之外,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曾經兩度遭遇暗殺,也表明公共政治領域存在極大的潛在危險。但令人遺憾的是,政治暴力在美國并非新鮮事。從孩提時代起,我就一直生活在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的恐懼之中。
潛伏在暗中的毒蛇
1950年,萊斯利·科菲爾特這個名字深深地印在我11歲的腦海里。科菲爾特是一名白宮警察,同年11月,在布萊爾宮保護時任美總統(tǒng)杜魯門時,在離我家七個街區(qū)的地方被殺害。
我也永遠不會忘記亞瑟·布雷默的名字。1972年5月,他在馬里蘭州勞雷爾的勞雷爾購物中心向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連開4槍。1981年3月,小約翰·欣克利在華盛頓希爾頓酒店擊中羅納德·里根總統(tǒng),地點離我現在住的地方很近。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了解到,世界上那些想要刺殺政客的兇手,都是潛伏在暗中的毒蛇。
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第20任總統(tǒng)詹姆斯·加菲爾德和第25任總統(tǒng)威廉·麥金萊都死于槍殺。羅斯??偨y(tǒng)和杰拉爾德·福特總統(tǒng)也險些被人試圖槍殺。
非公職人員也成為暴力目標
柯克并非個例——即使不是公職人員,你也可能成為政治暴力的目標。1963年6月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遜市,二戰(zhàn)老兵、傳奇民權黑人領袖梅加·埃弗斯被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暗殺。
1963年9月15日,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一座教堂遭“白人至上主義”3K黨炸彈襲擊,奪走了4名黑人女孩的生命。如今,柯克也被稱為美國政治暴力機器下的犧牲者——無論官方是否認定這一慘案為“政治暴力”,都成為持續(xù)不斷的美國噩夢。
讓我們更接近和平
筆者認為,即使別人的“正義理念”與你的立場不一致,也不要血腥報復。
有很多方法可以與人斗爭,而不是訴諸刻薄的言語或拳腳、槍械等惡意行為。如果執(zhí)法部門對22歲男子泰勒·羅賓遜槍殺柯克的指控成立,那么他將加入臭名昭著的政治暴力兇手名單。
然而,在當前根深蒂固的兩極分化和政治敵意時期,我們該如何應對?同為美國公民,我們的身份認同緊密相連。
作為美國人,我們應該放任彼此之間的政治鴻溝愈加深刻,任由自己生活在對未來暴力的恐懼之中?還是搭建溝通橋梁,讓我們更接近和平共處,以及最重要的,攜手打造一個正義而非暴力的時代?(作者科爾伯特·金,白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