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諺語\"清官難斷家務(wù)事\",這句話生動地反映了家庭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和處理家庭矛盾的困難程度。然而,歷史長河中確實發(fā)生過一位清官被家務(wù)事困擾的真實故事,這位主角正是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是北宋仁宗年間的著名清官,他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從不趨炎附勢,敢于為民請命、伸張正義。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譽,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包青天\"或\"包公\"。在當時的京城汴梁,甚至流傳著\"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的民謠,形容他執(zhí)法如山、鐵面無私。有些虔誠的百姓更是將他奉若神明,認為他是奎星轉(zhuǎn)世下凡。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位令權(quán)貴聞風喪膽的包大人,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年過六旬卻膝下無子。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英年早逝,史料中關(guān)于她的記載寥寥無幾。后來包拯入仕為官后,續(xù)娶了出身官宦世家的董氏為妻。董氏不僅知書達理、才藝出眾,更是包拯仕途上的得力助手。她為包拯生育了一子二女,其中長子包繶出生時包拯已三十四歲,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可謂\"老來得子\",因此對這個兒子格外珍視。
由于父親身居高位,包繶自幼便受到朝廷恩蔭,年紀輕輕就被宋仁宗欽點為太常寺太祝。后來他迎娶了三朝元老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婚后不久崔氏便誕下一子,取名包文輔。此時的包繶可謂春風得意,仕途坦蕩,家庭美滿。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婚后第二年包繶便染疾去世,幾年后五歲的包文輔也不幸夭折。面對長子長孫相繼離世的打擊,包拯夫婦悲痛欲絕,但他們?nèi)蚤_明地勸兒媳崔氏改嫁,不要年紀輕輕就守寡。但崔氏執(zhí)意要為亡夫守節(jié),她對包拯說:\"公公是天下人敬仰的清官,我愿代替夫君侍奉二老,此生無憾。\"包拯深受感動,便將家務(wù)交由崔氏打理。
長子長孫相繼離世后,包家面臨香火斷絕的危機。深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包拯憂心如焚。后來他納了妻子的貼身侍女孫氏為妾,但因?qū)O氏犯錯,鐵面無私的包拯一怒之下將她遣回娘家。細心的崔氏發(fā)現(xiàn)孫氏已有身孕,便暗中派人送去衣物錢財。待孫氏產(chǎn)下一名男嬰后,崔氏又悄悄將孩子抱回包府撫養(yǎng),名義上是長嫂,實際上承擔了養(yǎng)母的責任。
次年包拯六十大壽,席間他感嘆自己后繼無人,愧對列祖列宗。崔氏見時機成熟,便將襁褓中的嬰兒抱到包拯面前。面對這意外的驚喜,包拯喜出望外,為孩子取名包綖,并盛贊崔氏的賢德。包綖五歲時,包拯與世長辭。宋仁宗親臨包府吊唁,看到包家陳設(shè)簡樸,包綖衣著樸素,不禁感慨包拯的清廉,當即賞賜財物,并封包綖為太常寺太祝。包綖后來在仕途上勤勉上進,為官清正,頗有父風,被百姓稱為\"小包公\"。崔氏去世時,包綖悲痛欲絕,連夜趕回奔喪,披麻戴孝如喪考妣,以此報答長嫂的養(yǎng)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