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是上海人茶余饭后打开电视时最熟悉的脸,端庄、沉稳 说话不紧不慢,像黄浦江边吹来的风,让人安心。那时候,**陈蓉**是东方卫视的“门面担当” 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而是靠着一场场直播、一次次临场救急攒下的口碑。金话筒奖拿过好几回 台里老领导提起她 都说“这姑娘 心里有数”。可谁能想到,一场饭局,几张照片,就让她从聚光灯下退到了幕布之后,像是被人轻轻一推,跌进了无声的巷子。
那顿饭的事,现在提起来,老观众还记得。。
2018年,网上突然流出一张饭局照 桌上几位都是圈内说得上话的人物,而她坐在中间 笑得自然,却成了风暴的中心。。有人说她是主动参与,有人说她只是被叫去撑场面的朋友。。后来 她没再出现在节目中 也没发声明,就这么安静地消失了。。
我一个在电视台做后期的朋友说 那天他路过陈蓉的办公室,门关着 桌上那盆绿萝都没人浇水 干得卷了边。。
有人说 她不过是替别人挡了枪。毕竟 真正能决定资源流向的人,从来不会出现在这种容易惹麻烦的饭桌上。可她出现了,还笑得那么体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同事悄悄跟我说:“那天本来没打算叫她 但临时缺个‘懂规矩’的女主持,就拉她来凑数?!?#36825话听着心酸——原来 在某些场合 她的专业和资历,最后只换来一个“合适的位置”。
更让人心疼的是,她其实一直想回来。据说那一年多的“休假”里 她几次写申请 想重回《东方夜新闻》 哪怕从副主持做起。可上面批不下来 理由是“影响还在”。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像你明明没做错什么 却被全班同学用眼神审判,老师还让你先站到走廊去冷静一下。时间久了,人也就学会了不再敲门。
可她没躺平。。
2022年 一部叫《书间行》的小众综艺上线了 节奏慢,镜头静 讲的是普通人和书之间的故事。。没人关注 除了几个文化类博主顺手推了一把。。但我偶然点进去 发现片尾字幕里赫然写着:**联合制片人——陈蓉**。。
那一刻 我愣住了。。
这不是复出,这是换了个身份重新入场。。她没再站在镜头前,却在幕后一条条审脚本,一个个聊嘉宾,像绣花一样慢慢织这张网。。
我后来听一个做纪录片的朋友说 陈蓉最近常往杭州跑 那边有个小型创作营,她时不时去待几天 带着团队改方案。她说:“以前我说什么,都得按台里的调性来;现在我想讲什么 自己说了算?!?#36825话听着简单,可对一个在体制里待了二十年的人来说 等于重新学走路。她不再是那个必须微笑、必须稳重、必须“不出错”的主持人,而是一个可以试错、可以犹豫、可以说“我觉得这样更好”的创作者。
有人猜她是被迫转行 毕竟主持这条路,断了就难接上。可我翻到一篇被删掉的文章,标题叫《我曾以为自己撑不过那个冬天》。里面写她妈妈躺在ICU,她守了七天 手机静音,一条工作微信都没回。她说:“那时候我才明白 舞台上的掌声再响,也盖不住病房里监护仪的滴答声。”我不知道这文章是不是她写的 但字里行间的疲惫和清醒,太像她的语气了。
还有人说她身体也不太好。早年就有甲状腺问题 2020年做了手术 恢复期很长。我认识的一位医生朋友提到,这类病跟长期熬夜、高压有关 “主持人看着光鲜 其实是拿健康换镜头前的那十分钟”。想想也是 一场晚会彩排到凌晨三点 第二天还得精神抖擞地报幕 谁受得了?
所以当她选择做制片人,也许不只是职业转型 更像是给自己一条活路。。
不用再穿高跟鞋站五小时 不用再背一堆串词生怕念错一个字,她可以坐在咖啡馆里听年轻人讲他们的故事,然后决定要不要把它拍出来。。这种自由,比收视率重要多了。。
去年年底 她在一所大学演讲,题目挺大,叫“媒介变革下的主持人转型”。现场视频里,她穿件米色针织衫,头发松松挽起,像极了我们楼下那个总在小区花园看书的阿姨。有个学生问:“您还会回来主持吗?”她笑了下 说:“也许不会以你们熟悉的方式。但我始终相信 声音的力量 永远不会过时。”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天。什么叫“不熟悉的方式”?是录播客?是做音频课?还是干脆自己开个频道 聊点家长里短、人生感悟?最近有个新节目备案了,叫《她言》 申报单位正是她名下的公司。简介写着:“讲述中国女性的真实人生。”我没敢直接问是不是她主讲,但心里已经偷偷开始期待了。
时代变了 观众也换了。现在的年轻人刷短视频,三秒没亮点就划走。他们不知道陈蓉是谁 不奇怪。可在我们这一代人记忆里 她曾是荧屏上少有的“不吵不闹”的存在。她不说网络热梗 也不刻意卖萌 就是好好说话,像一位值得信赖的邻居姐姐。
如今她不在台前了 可她的声音 或许正藏在某个节目的旁白里 或是一段访谈的提问中。她不再需要向全世界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 因为她已经找到了新的方式,继续说话,继续表达,继续影响一些愿意停下来听的人。
所以你说 她是输了,还是赢了?
可能都不是。
她只是 终于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而我们,或许该等一等 看她接下来要讲的故事。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