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diǎn)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qǐng)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jìn)行分享
近来,不少城市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创意市集,它们通常会出现在城市的街巷、商场、文化场馆当中。无论是游客逛市集,商户摆摊位,还是主办方组织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在创意市集中体验到了原有城市生活、城市文化之外的全新表达。
“晒”赶集照片、发赶集视频、享赶集乐趣……当文化空间成为城市的全新名片,如何触达更多年轻的消费者群体?
近日,在天津市和平区,一场土豆主题的市集拉开帷幕。薯片拿铁、土豆汉堡、土豆形状的抱枕,等等日常食材变身为别出心裁的产品,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土豆市场主办方负责人钱隆隆告诉记者,主打轻量化的创意市集每天都能吸引数千人打卡体验。
土豆市场主办方负责人 钱隆隆:我也是土豆的爱好者,觉得天津很多人还是喜欢吃主食,土豆可能也受欢迎。一共家商户,基本上都是美食类的商户,每家都有土豆相关的主打产品。每天大概人,其实最开始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流量。
除了天津当地的特色美食外,创意市集还引进了其他地方的美食进驻。钱隆隆介绍,年轻人对于市集的想象不再局限于买卖之间,市集也逐渐成了文化体验与情感价值的载体。
土豆市场主办方负责人 钱隆隆:绝大部分市集会有不同城市的商户到处跑,我们觉得很有意义。毕竟市集是面对面交流的东西,所有商户也比较热情,愿意和本地人多聊,社交性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们把商户聚到一起,大家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商户,比如这次有青岛的品牌,有杭州的品牌,他们这些品牌在天津可能有门店,同样需要考察天津的市场,也可能会再开分店。
近年来,全国多地创意市集不断推陈出新,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策划和设计有当地特色的创意市集吸引年轻人。钱隆隆坦言,从原有的广度逐渐向深度发展,在垂直领域创造更多差异化的可能性。
除了像天津有时效的快闪市集设计外,还有些市集则是通过对老旧小区、厂房的改造,让工业锈长出年轻的样貌。
没逛过西仓,不算真正到过西安!近期爆火社交平台的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凭借“老城烟火+新潮气息”的反差感吸粉无数,不少年轻人特意赶来,就为沉浸式感受这份独属于西仓的“新旧交融”氛围。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仓市集文创公园总策划宋群告诉记者,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西仓在保留烟火气息、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等基础上焕新升级为多元化文创空间,成为城市新名片。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仓市集文创公园总策划 宋群:它本身就有百年市集的传统,它的市集基因是一个最基本的基底。
首先,整体的设计策略上,我们一定要保护它的原有机理;
第二,我们要推极简美学,简朴的简。低成本不代表低品质,可循环、可持续的材料要运用进来,因为这里就是市民生活的气质,可以有适度的提炼,但不能把它无限拔高,保持烟火气;
第三,功能都是叠加的,一切的功能空间是一种可变空间,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未来它一定是一个多功能的、多元化的,因为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趋势,更新迭代很快,要适应更新迭代。
宋群认为,如今很多市集都与发生地形成了一种文化联系,甚至当地居民、游客也参与到市集的创建之中,并构建了新的文化生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仓市集文创公园总策划 宋群: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理念,边改造边设计边开放。因为我们强调共创,强调经营业者、设计者、使用者、未来的访客、游客共同来参与。希望大家能够在看的过程中,像看一棵树逐渐生长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把意见也放进来,所以不是说完全改好再进行开放。回过头来看,改造理念和现在取得的效果也是达到了预期,这种开放方式和改造方式我们未来也会进行推广。
如今,创意市集已经成为文化交流、艺术展示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这些散落在各类城市公共空间之中的“小而美”,正在成为城市文化交流的新场景。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创意市集是一举多得的城市更新赛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不少城市都在打造创意集市,一些网红的菜市场,还有很多的城市借助城市更新的机会,对一些老旧小区、历史街巷、工业园区去进行改造,使它们能够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和旅行观念,在吸引一些游客、服务当地市民方面都发挥了很好作用。像北京、上海、成都等等都会结合当地的特色去进行打造,并且能够去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拉动当地的文旅产业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的赛道。
马亮认为,市集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集中体现,由相似的爱好聚集到一起,其消费定位会更精准,因此年轻人也是创意市集消费的主力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年轻人在文旅产业和周边经济方面消费力比较强,消费意愿也比较强,他们在消费的同时也在引领一些消费的风尚,对于带动更多的人去参与消费非常有拉动作用。其实年轻人到一个城市不光是就业,也希望有一些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比较时尚的消费场景,打造这样一些创意市集、创意街区,对于吸引年轻人来去就业、居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马亮建议,城市文化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应该避免“千城一面”,不能抹杀城市原有的特色,去追求标准化统一的创意市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在资本的驱动下,可能会让很多的人出现一种审美疲劳,都长得差不多,这个概念可能很快就会被玩坏。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有国务院印发的相关文件都在明确,我们去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特别重要的就是怎么样聚焦当地的文化特色,包括要保护好当地原住民的利益,尽可能稳妥去推进。
实践证明,市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各具特色的市集通过“本地文化+潮流”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并打造出了“文化+旅游+商业”的生态。
同时,作为城市消费的“毛细血管”,各类市集能够快速响应本地需求变化,突出本地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微观层面的活力。
各地城市兴起的“市集热”,正通过场景化体验、本土化表达与社区化连接,重构城市公共空间价值,既为消费升级和城市更新提供新动能,也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互补,其积极意义正通过特色集聚与人潮涌动体现出来,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