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变态反应科门诊量升至平日-4倍,不少患儿由秋季花粉引发了过敏症状。
秋季花粉过敏期已到来。据气象部门监测,9日北京大部分站点花粉浓度处于高至很高级别。
医生提醒,秋季花粉致敏性更强、暴露时间更长,更容易引发哮喘等过敏反应。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当及时就诊。
变态反应科门诊量达到平日三四倍
“8日北京花粉浓度等级𰹈级,大部分站点处于高至很高级别?!?日,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花粉监测预报发布提示。
秋季花粉过敏期已经到来,变态反应科开始人满为患。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变态反应科主任沙莉介绍,最近来门诊就诊的过敏患儿明显增加,门诊量达到了平日-4倍。
花粉暴露后,易感儿童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表现为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往往伴随结膜炎,过敏性鼻炎会引发腺样体肥大、中耳炎、鼻窦炎,还会引起睡眠问题,如呼吸暂停、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白天出现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不好等,甚至可能合并多动、抽动等情况。如鼻炎不及时控制,可进展引发哮喘,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三分之一的哮喘儿童会持续到成人期,导致肺功能下降。此外,部分儿童还会在花粉季节出现荨麻疹等皮肤过敏表现。
部分花粉过敏儿童还会引起水果蔬菜等食物的交叉过敏,轻者表现为咽喉瘙痒、疼痛、不适感,或口周荨麻疹。少数儿童可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喘息、腹痛、腹泻,甚至意识丧失、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处置。
秋季花粉比春季花粉更致敏
虽称为花粉,秋季绝大多数过敏原是草木。秋季花粉过敏主要由蒿草、豚草等杂草引发,高发期𰹌月月。
沙莉介绍,蒿属花粉是最主要的过敏原,包括黄花蒿、艾蒿等,这类花粉数量大、花期长,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据了解,蒿草在北方农田常见,8月中旬月底为散粉高峰;豚草在南方地区多见,致敏性强且持续时间长;葎草(拉拉秧)常见于田埂荒地,9月至初霜前持续致敏。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花粉引发哮喘的比例远高于春季。
沙莉解释,与春季花粉相比,秋季花粉致敏性更强、暴露时间更长,所以更容易引发哮喘等过敏反应。近期,家长可关注儿童是否出现反复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治。
将感冒和过敏混淆也是临床中常见的误区。在变态反应科,记者曾见到多位患者曾将过敏当作感冒治疗,症状得不到控制才察觉自己是花粉过敏,也有患者同时存在花粉过敏和呼吸道感染。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变态反应科医生陈育智表示,两者症状相似,但存在明显区别。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常伴有发热、咽痛、全身乏力等症状,病程一般较短。花粉过敏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鼻咽部症状,一般不发烧,发作具有明显季节性和时间规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并随着持续接触过敏原而反复发作。
贴士
如何应对过敏?
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王学燕介绍,应对过敏的手段可以分为三类:环境控制、对症治疗、对因治疗。环境控制即明确过敏原、回避过敏原。在对症治疗方面,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治疗药物分为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
一线用药(首选推荐)
●鼻用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
作用: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抗炎、减轻鼻黏膜肿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特点: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适合长期使用(需遵医嘱)。
●口服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
作用: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快速缓解打喷嚏、流涕和鼻痒,对鼻塞效果较弱。
特点:起效快(-3小时),副作用少,适合轻度至中度症状。
●鼻用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氮卓斯汀、奥洛他定等。
作用:直接作用于鼻腔,缓解鼻痒、打喷嚏和流涕,对鼻塞有一定效果。
特点:起效更快(15-30分钟),局部副作用少。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孟鲁司特钠。
作用:阻断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反应,减轻鼻塞、流涕,尤其适用于伴有哮喘的患者。
特点:口服方便,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生理盐水/海盐水冲洗
作用:鼻腔盐水冲洗是一种安全、方便、价廉的治疗方法,具有稀释黏液、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轻黏膜水肿和减少鼻腔鼻窦中的过敏原负荷等作用。目前在临床使用的鼻腔冲洗装置和方法主要有鼻腔灌洗、喷液和雾化等,冲洗液包括生理盐水等种类。鼻腔冲洗可作为妊娠期的替代疗法。
特点:安全无副作用,可作为基础护理长期使用。二线用药?。?#22312一线用药无效或有禁忌时使用,用药前建议咨询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避免自行长期使用二线药物。)
●鼻用减充血剂
代表药物:羟甲唑啉、赛洛唑啉等。
作用:收缩鼻黏膜血管,快速缓解鼻塞。
注意:儿-3天,成人连续使用不超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
●口服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作用:强效抗炎,缓解严重鼻塞、流涕等症状。
注意:仅短期使用(通常≤7天),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如激素依赖、骨质疏松等)。
●肥大细胞稳定剂
代表药物:色甘酸钠、尼多克罗米钠。
作用:稳定肥大细胞,减少组胺释放,预防过敏症状。
特点:起效较慢,需提前使用,适合轻度症状或预防发作。
●抗胆碱能药物
代表药物:异丙托溴铵。
作用:减少鼻分泌物,缓解流涕症状。
特点:对打喷嚏和鼻塞效果有限,主要用于流涕明显的患者。用药建议轻度症状:可单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中重度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生物制剂也在临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奥马珠单抗、司普奇拜单抗等。但不推荐在妊娠期使用。
免疫治疗是对因治疗的一线方法,对过敏性鼻炎具有长期疗效,且有可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减少产生新的致敏。目前临床常用的过敏原免疫治疗方法有皮下注射法(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含服法(舌下免疫治疗),分为剂量累加和剂量维持两个阶段,总疗程𰹇-5年,推荐使用标准化过敏原疫苗。
虽然有较多医学手段,但患者应当注意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用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也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如鼻部症状应当首选鼻喷剂和二代抗组胺药物,副作用较低;抗组胺药物要定期交替使用;减充血剂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可导致药物性鼻炎;6岁以上可考虑免疫治疗,在花粉缓解期之后启动脱敏等等。对于频繁出差、无法适应长期注射脱敏的人群,有的会调整方案,总体而言需综合施策,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