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哪位艺人的声音最能代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那无疑就是刘兰芳。
在那个物质尚不富裕的年代,每当夜幕降临,千家万户都会围坐在收音机旁,静静聆听她讲述的评书《岳飞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书这门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刘兰芳也从昔日的全民偶像变成了低调的普通人。
然而,尽管她曾风靡一时,按理说晚年生活应无忧无虑,但最近媒体披露出她的真实生活状况,却令人心生感慨。
01
刘兰芳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她自幼耳濡目染东北大鼓艺术,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投身评书事业的,是一次在茶馆听书的经历。
当时台上说书人一拍醒木,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深深吸引了年仅十几岁的她,从此她便立志要以此为终身职业。
14岁那年,她正式拜师学艺,全身心投入到评书的学习与表演中,至今已有六十多个春秋。
在那个年代,评书舞台几乎被男性垄断,一个女孩想要登台说书,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刘兰芳天生不服输,嗓音清亮、台风英气,完全打破了传统女性柔弱的形象。
她还独创了一套表演方式,将眼神与手势完美结合,每一个动作都紧扣剧情,让观众既听得投入,又看得精彩。
1979年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计划录制长篇评书,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共同对《岳飞传》进行了改编。
王印权精通文史,负责整理资料、梳理故事脉络,而刘兰芳则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讲述。
那时他们白天各自工作,晚上等孩子入睡后,才在灯下一起打磨书稿。
谁也没想到,这部《岳飞传》一经播出,便在全国引发热潮。
每天傍晚,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守着收音机等待那句熟悉的开场白“书接前文”。
不少工厂的工人宁愿推迟下班,只为听上一段;田间的农民也常常放下农具,匆匆赶回家。
甚至还有趣闻流传,说小偷专挑大家听得入神时下手,趁其不备。
就这样,“刘兰芳”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02
1983年,她登上春晚舞台,全国观众守在黑白电视机前,只为听她十几分钟的评书片段。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评书逐渐式微,刘兰芳也慢慢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
年,她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打击——她的次子王玉不幸早她一步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几乎击垮了这位坚强的母亲。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在办完丧事仅仅三天后,她便调整好情绪,重新站上舞台。
身边人劝她多休息,她只是轻轻摇头,没有多说什么。
如今,她的丈夫王印权岁高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每次她外出演出,他仍坚持送她到火车站。
他们的长子王岩也年过六旬,工作一直不稳定,收入微薄,有时还需母亲接济。
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年过八旬的刘兰芳肩上。
她和丈夫居住在北京的一套几十年前分配的老房子里,屋内装修仍停留在上世纪,连铸铁暖气片都已失去温度。
客厅里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茶几,只有一张绿色的小圆桌,陪伴她多年创作与修改书稿。
尽管生活压力巨大,但只要一提到评书,她便神采奕奕。
03
去年二月,河南马街书会寒风刺骨,气温降至零下两度,80岁的刘兰芳身着单薄的绿色中式长裙,站在露天雪地中,为台下近三十万名观众说书。
她的声音依旧洪亮、有力,仿佛能震落空中飘雪。
演出刚结束,工作人员立刻为她披上大衣,而她则转身与年轻艺人热情交流。
今年三月,她在河南赊店书会再次登台,带来新作《诸葛亮出山》。
后台化妆时,一群年轻演员围在她身边请教技艺,她毫无架子,将自己多年经验倾囊相授,从眼神到手势,一一讲解。
演出结束后,别人去休息,她却戴上老花镜,在灯光下连夜修改次日的书稿,连滑落的镜片都无暇顾及。
目前,她的商业演出日程已排至明年,从山东到河南,一场接一场。
如今的年轻人听评书的越来越少,台下的观众多是与她同龄的老人。
但她仍不遗余力地推广这门艺术,无论是传统书会,还是新兴的线上直播。
她说,这些老书会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曲艺艺人,她有责任将评书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不久前,有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正巧遇见王印权在帮她整理书稿。
老先生指着稿纸上的一段,建议加些解释,以便让如今的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刘兰芳笑着拍了拍他的手,默契十足。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位老人的银发上,几十年风风雨雨,他们就这样携手走过。
这就岁的刘兰芳——台上,她身穿红衣,声如洪钟,依旧是那个意气风发的说书人;
台下,她只是个为生活奔波的普通老人,为柴米油盐操心。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她就会一直站在书台前,把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继续讲述下去。
信息来源:刘兰芳抖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