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央視演播廳的燈光向來制造完美。然而當“十個勤天”出現在熒屏上時,某種堅固的東西被打破了——不是技術的壁壘,而是一種無形的情感隔膜。他們帶著泥土的溫度與勞作的印記,將一種原生態(tài)的“活人感”注入了那個通常被高度編排的空間。
這些年輕人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正是因其未被過度打磨的真實。他們的手掌或許粗糙,笑容卻毫無矯飾;他們的語言帶著鄉(xiāng)音,卻比標準播音腔更易抵達人心。在央視這個代表著權威與規(guī)范的舞臺上,他們并非以完美無瑕的偶像形象出現,而是以一個個鮮活個體的本真狀態(tài)存在:會緊張地抿嘴,會因激動而語速加快,會流露出未經排練的驚喜。這些微不足道的“瑕疵”,恰恰構成了最難能可貴的真實人格,瞬間拉近了與屏幕外普通人的距離。
“十個勤天”的活人感所以動人,在于它無聲地挑戰(zhàn)了當下泛娛樂工業(yè)的“非人化”生產邏輯。明星們經過精密包裝成為商品,言行舉止皆符合市場預期,卻常如琉璃美人,光彩奪目卻冰冷易碎。而這群年輕人卻讓我們看到:汗水比粉黛更耀眼,笨拙比熟練更親切,真心實意比圓滑套話更有力量。他們的出現是一次無意識的“祛魅”,揭開了被過度神話的媒體舞臺的幕布一角,讓我們瞥見:原來“上面”的人,也可以如此像“我們”。
這背后折射的,或許是這個時代觀眾審美需求的深層轉向。在經歷大量人設崩塌與情感營銷后,公眾開始渴望真實、信任真實、并擁抱真實。我們厭倦了機械的完美,開始珍惜那些敢于展露本色的瞬間?!笆畟€勤天”之所以引發(fā)共鳴,正因為他們代表了一種久違的確定性——他們的勞作是真實的,情感是真實的,成長也是真實的。這種真實,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里,成了最穩(wěn)固的精神錨點。
當演播廳的強光照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時,它照亮的不僅是十個個體,更是一種可能性:媒體的高度專業(yè)化未必一定導向情感的疏離化。真實,從來擁有一種粗糲卻直擊人心的力量。十個勤天的價值,在于他們無意中完成了一場“破壁”演出——不是技術之壁,而是心與心之間那層薄而堅韌的隔膜。在這場演出中,真實本身成了最閃耀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