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手机,看到潘文杰导演走了的消息,我正坐在茶餐厅喝奶茶 手一抖 珍珠全洒在桌上了。。
不是夸张 真的愣住了。。**潘文杰**啊,那个拍《跛豪》的导演 让吕良伟硬生生吃磅肉的男人,就这么走了?我脑子里一下子全是电影里那些画面:潮湿的街巷、油腻的额头、吕良伟那张浮肿的脸,还有那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狠劲。。
你可能不知道,为了演跛豪,吕良伟到底吃了多少?据他自己在IG上说 每天六顿饭,猪油拌饭当主食 吃到看见肉就想吐。这不是演,是把自己往地狱里推。可潘导就一句话:“你要信自己是跛豪,观众才会信?!?#36825话听着简单 可背后是多少人咬牙扛下来的?现在哪个演员敢这么干?经纪人都得先跳出来拦住:“你疯啦?影响形象!”
我以前在油麻地住过几年 那地方现在看着挺普通,可当年真是龙蛇混杂。潘导拍《跛豪》时,非要在九龙城寨实拍 说搭景“假”。结果呢?全组在四十几度的天里穿棉袄拍冬天戏 演员在泥水里打滚,镜头一拍就是十几条。听说有场雨戏 人工降雨连着下了八小时,潘导自己赤着膊在雨里吼:“再来!血还不够!”现在想想,那哪是拍电影 根本是打仗。
前阵子在B站刷到一个视频,是《跛豪》的片场花絮。画面里潘导拿着对讲机,满身湿透 头发贴在额头上 冲着群演吼:“你们打狠点!别像跳舞!”那股劲儿 现在哪还有?现在的动作戏 威亚一吊 慢镜头一放 再P个血花,完事。可那时候 是真的打,真的流血,真的疼。观众能看出来 那种痛是装不出来的。
我有个朋友是灯光师,九十年代在片场待过。他跟我说,潘导脾气大 但没人真恨他。为啥?因为导演比谁都拼。有次拍夜戏,他连续三天没合眼 瘦了快二十斤。灯光组撑不住想收工 潘导只说了一句:“演员在泥地里爬三小时都没吭声 你们累?”这话狠 可也服人。那会儿的片场 不是靠合同管人,是靠一股气撑着。
《跛豪》上映那年,我还没出生 可后来在录像厅看过无数遍。那时候的港片,不讲究“美”,讲究“真”。镜头晃、噪点多、对白粗,可就是让人看得心头发紧。豆瓣上有个评论我记到现在:“吕良伟那张脸,就是整个时代的隐喻。”不是演技多好 是他真的把自己弄成了那个样子。现在电影个个画面精致,磨皮磨到毛孔都没了 可角色却像纸片人,风一吹就倒。
前两天和朋友聊起 说现在为啥拍不出《跛豪》这种片子了?他说 不是技术不行 是环境变了。以前导演有话语权,潘导为了实拍爆破戏 敢跟投资方拍桌子:“成片不好看,我倒贴钱!”现在?制片人第一个拦住:“超预算了 收工吧?!?#26356别说让演员增肥四十磅 万一出点健康问题 热搜直接炸 保险公司都得跑路。
我在小红书上看过一个影迷整理的笔记 说吕良伟增肥后连楼梯都上不动,得两个人扶。可潘导看了反而说:“正好,跛豪本来腿脚就不利索。”你看,演员的痛苦 成了角色的养分。现在谁还这么拍?资本要的是“帅” 是“流量” 是“不能出事”。电影变成了一道计算题,哪还有人敢赌?
前阵子重看《跛豪》 发现潘导用了大量自然光和手持摄影,画面甚至有点“脏”。可正是这种“脏” 让人觉得真实。B站有个UP主分析说,这不是技术差,是美学选择。他要的不是“好看” 是“像真的一样”。现在电影个个像PS过的广告 漂亮 但没温度。
黄百鸣在电台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现在的导演说‘我很拼’,可拼得过潘文杰吗?”一句话,扎心了。我们怀念的 真的只是那部电影吗?不是。我们怀念的是那种“豁出去”的劲儿。那时候的人不怕苦 不怕累,就怕拍得不够真。他们不是在做娱乐,是在用电影记事。
前几天刷抖音 看到一段老花絮,潘导在暴雨里吼:“血不够多!再来一次!”我看着看着,眼眶有点发热。不是感动,是羡慕。羡慕那个所有人眼里都有火的年代。现在片场 大家低头看手机 等收工去吃饭。火呢?早熄了。
潘文杰走了 带走的不只是一个导演 是一种电影哲学。。
他让我们知道 电影可以不是精致的谎言 而是一记砸向现实的重拳。。他拍的不是故事,是时代切片。。
最后问一句:
现在还有哪个导演 敢让主演增磅,只为让观众相信“这个人真的存在”? 那个拼命的年代 真的回不去了吗?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關(guān)于我們|版權(quán)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bào)電話:010-84151598 | 網(wǎng)絡(luò)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bào)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dāng)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