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专栏作者 于滨】
1960年,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出版。这部四卷的史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一段卷头语:
“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保ˋ thousand years will pass and the guilt of Germany will not be erased)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等待英语世界中出现同样动魄惊心的语句,来描述第三帝国的东方盟友日本。这不仅是由于日本打响了二战第一枪(1931日),不仅是由于日军在其鼎盛时期占据的地表面积(包括水面)远超纳粹德国在欧洲和北非的版图;还因为日军除对其交战国军民进行残暴虐杀外,还大量使用欧战中未有动用的化学和细菌武器;到月间,这个地处亚洲大陆边陲的岛国,居然与三个大陆国家(中美苏)同时处于交战状态,而其最后的无条件投降也离不开原子弹的投下。日本世纪上半叶释放的惊人和疯狂的战争潜力,令人震撼,更为恐怖。
第三帝国与“荣誉白人”
然而,日本成为二战的元凶,与西方的姑息、赞许、利用乃至纵容密不可分。1868年日本“脱亚入欧”后非凡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日军的效率与纪律(日本陆军学习普鲁士,海军学习英国),深受西方钦佩,被视作非白人世界唯一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范例,也迎合、满足了西方/白人中心主义的自迷自恋情结。
日本在甲午海战打败清帝国,西方对日本军事效能和战术的惊叹和赞许,远多于对贫弱中国的同情。日俄战争(1905)更是打破了西方固有的种族优越论,为日本赢得了“东方不列颠”(Britain of the East)的“美誉”(《纽约时报》1905日)。对俄国有敌意的英国和美国,更是把日本的胜利描述为一种进步叙事:一个“立宪”、“文明”的国家击败了一个“专制”、“落后”的帝国(俄国)。
在地缘政治层面,英国在战前就与日本结盟(1902-1923年);美国则“黄雀在后”,在日俄两败俱伤后出面调停,日本得以殖民朝年;而美国则名利双收: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和小罗斯福总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06年)。作为“荣誉白人”的日本确信,武力是获得国际尊重的最有效途径。
然而,西方对日本崛起的赞誉和容忍是有条件的,即日本必须遵守西方主导的“规则”;一旦日本开始挑战西方秩序(年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称赞就迅速转变为警惕和不安。
年的巴黎和会上,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拒绝了日本提出的“种族平等”原则,即东方的日本应享有与西方列强同等的国际地位,这使日本精英对“威尔逊主义”(主张民族自决与公正和平)的幻想彻底破灭,也为日后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借口——即日本必须将亚洲从西方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出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发布的调查报告对日本没有任何约束力,后者索性年退出国联,放手发动对华全面战争,最终南进,直接威胁到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
年年年间,日本从西方眼中的“优等生”和“荣誉白人”,变成“竞争者”和“挑战者”,最终成为一个连日本自身都无法控制的战争怪物,而它所遵循的恰恰-20世纪殖民-帝国主义时代通行的“丛林法则”和挥之不去的种族主义。
1945年后日本再次“臣服”西方(日本迄今为止仍拒绝承认二战败于中国),成为一个百依百顺、对西方“无害”的国度。去年,“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组织联合会”(日本核弹协-Nihon Hidankyo)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日本精英们弹冠相庆。几十年喋喋不休地“卖惨”,如今日式“和平主义”终于修成正果。
如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夏伊勒(1904-1993)活到今天,也许很难理解同为二战轴心国,为何(日耳曼/雅利安)白人为追求“效益”对另一类白人(犹太人)采取的“极终解决方式”(final solution,如毒气室、焚尸炉等)不能容忍、忘却,“虽久必诛”;而亚洲的日本世纪上半叶对其他亚洲国家无休止的征战和杀戮,包括日军屠城南京时以竞技和娱乐为目的的“百人斩”(当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東京日日新聞》的体育版每日跟踪报道),却在西方主导的语境中被淡化、回避和忘却。
《東京日日新聞》的体育版
美日官官相护
日本二战的“非罪化”,美日官方都是推手。
今月,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硫磺岛参加一场美日二战阵亡士兵悼念仪式时表示,要“铭记美日双方士兵的勇敢精神”,称这种精神“将永远留存在美日盟友关系中”。8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广岛核周年纪念日时说,“美国与日本结束了太平洋地区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一前一后,美国官方的两次表述,均模糊了侵略与反抗、加害者与被害者、战胜者与战败方的界限。
其实早年前,即二战结周年时,美国参众两院就邀请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演讲,后者则借机大力赞誉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原东条英机内阁的军备大臣,甲级战犯,出狱后任日本届首相,1957-1960),还鼎力推年硫磺岛之战的日军总指挥、帝国陆军大将栗林忠道。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一役,日军在岛上构筑了复杂的防御工事,使登岛美军伤亡巨大(6821人阵亡,19200人负伤),这是美军在对日岛屿争夺战中,唯一一次伤亡人数超过守岛日军的战役。美军原本计天攻下硫磺岛,结果花天才完成。
这场战役中,栗林忠道本人战死,但却年被追授一等旭日大勋章。安倍在精心准备的演讲中还说,“我们直到今天还记得他(栗林忠道)的勇气?!?#20182同时提醒数百名美国参众两院议员,栗林忠道的外孙、时任日本议员新藤义孝,就在听众席就坐。
安倍力挺栗林忠道,迎合了美国人对日本武士传统的迷恋和崇敬之心,却刻意不月栗林忠道指挥日本陆军师团,在进攻英属殖民地香港时对平民和战俘的暴行,包括用刺刀挑杀香港圣斯蒂芬学院里近百名英国伤病员,而英籍和中国女性医护人员多被奸杀。
仅据不完全的统计,日军在香港强奸了上万名女性。如果栗林忠道不是战死,就以日军在香港的暴行,也逃脱不了东京审判的劫数。
栗林忠道
其实美方对日本的“非罪化”,始年前美军占领日本的当天。麦克阿瑟以各种理由免除裕仁天皇的全部战争罪行和责任,同时对裕仁在战时的所作所为进行彻头彻尾的重新包装。
在美国媒体和影视作品中,日本天皇不过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小个子男人,只对海洋学以及迪斯尼乐园的米老鼠感兴趣;他对轰炸珍珠港一事一无所知,无力阻止南京大屠杀;反而是他的投降决定带来了和平。
1947年冷战开始,麦克阿瑟大幅调整了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放弃战后的“三D”政策(Democratization, Demilitarization, Decentralization,即民主化、去军事化以及对日本经济体系去中央化),释放大批日本战时官员和军人,同时再度武装日本。借此,日本年代开始修改教科书,政客公开参拜靖国神社,不断扩展《防卫计划大纲》的覆盖范围,在否认侵略历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