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比如“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等等。为什么要规范教辅管理?如何让教辅更好地赋能教育?
提起教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从如雷贯耳的《一课一练》《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高考必刷题》,到各种各样的教材全解、作文素材、地图册数,再到在跑操前、排队时总要看几眼的“口袋书”……如果把教材比作正餐,那形形色色的教辅便是餐后补充营养的维生素片、蛋白粉,或是助消化的益生菌、膳食纤维,它们贯穿了许多人的求学生涯,注释着一步步走来的奋斗历程。
教辅在老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这一轮对教辅的加强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推荐、征订教辅行为的限制上,并非给教辅进校园“关上大门”。比如多地教育工作者表示,学校不统一推荐教辅材料,但学生可根据情况自行购买教辅并带到学校;还有地方要求学校按照“一科一辅”原则,在特定教辅目录中自主选择、统一征订、免费发放。可以说,规范教辅管理不是“一刀切”,而是把是否选择教辅、选择什么教辅等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和家长。
为教辅设置“过滤网”“红绿灯”,本质上是对一些教育乱象的回应。比如无节制的推荐,可能引发强制或变相强制购买,滋生违规利益输送等“教腐”问题;过多的教辅材料可能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一些教辅质量参差不齐,反而可能从“学习助手”成为“学习干扰”。毕竟,我们想要的教辅,是为学习“添柴”,而非添乱、添堵。
也要看到,此次对于教辅管理的收紧,在无形中引发了又一轮“教育焦虑”。比如有家长担忧免费教辅的质量,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学校虽然“一科一辅”,但总有家长觉得别人家孩子的教辅更多更好,导致“装备内卷”;一些隐形、变异的校外培训可能借机贩卖焦虑、营销教辅,对家长们的情绪进行“收割”。
其实,早在“双减”政策推行时,类似的心态就在广大家长们的心头蔓延。这启示我们,教育改革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守住公平底线的前提下,完善配套举措,兼顾多方需求,才是教育提质增效的治本之策。
规范教辅管理,要在压力与负担上“做减法”,也要在精细与质量上“做加法”。从教辅本身来说,提升免费教辅质量,使其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避免沦为“鸡肋”;也要进行统一规划,严把质量关,分层次、分类别打造一批高水平教辅;教辅资料的选用,应尊重教学实际,避免“拍脑袋决策”。教学方面,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对于“题海战术”的依赖;老师也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精准施治”,避免“大锅饭”式教学,等等。
优质教辅是老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帮手”,规范教辅管理,不仅是对教辅进校园的一种优化,也是对于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一次探讨。归根到底,是推动教育向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