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diǎn)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qǐng)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jìn)行分享
文|影子红了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对于韩红来说却好像不是这样,谁能想到就是一封莫须有的举报信,竟能将韩红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化成泡沫。
尽管后来事情真相大白,但是人们对于韩红的非议依旧没有停止,韩红本人甚至都没等来一句道歉。靶心长在善举上回年初,武汉疫情突发,无数双眼睛盯着物资的去向,韩红的基金会以惊人的效率,将一车车急需的物资直接送达一线医院,绕过了层层关卡。
那时候,全网对她几乎是“封神”般的好评,赞美她的高效与透明,然而危机之下的高速运转,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和时间赛跑,很多流程被简化,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这恰恰成了攻击者眼中最理想的突破口。
那个网名为“司忌”的网络大V,正是抓住了这个“程序瑕疵”,抛出了一封长篇实名举报信。信中的指控,刀刀见血,直指基金会“账目糊涂”、“违规募捐”,这些专业术语普通人或许看不懂,但它们成功地在完美的“女神”身上凿开了一道裂缝。
公众人物做慈善,总免不了被贴上“作秀”、“炒作”的标签。这种长久以来存在于大众心中的不信任感,为那封举报信里最诛心的一句话——暗示韩红团队侵亿善款——提供了绝佳的情绪土壤。
人们似乎瞬间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根本不关心个亿是怎么算出来的,就轻易地从狂热的赞美,一百八十度转弯为铺天盖地的辱骂。面对这一切,韩红能为自己辩护的,似乎只有一句朴素得近乎苍白的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唯一标准?!?img src="http://p0.qhimg.com/t11fd4c3301f04c5a3cda635e0e.jpg?size=1040x891"/>
这份良心,源自岁丧父、9岁离母,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坎坷经历,源自奶奶年脑出血去世前,拉着她的手说“要做好人,多帮别人”的临终遗言。可这种根植于个人道德的内在驱动,在冰冷的程序指控和天文数字的污蔑面前,根本无力自证。
其实那场风暴,从来不是什么单纯的公众监督,而是一场由特定个体精心策划、被网络机制无限放大、并精准迎合了大众审判心理的舆论狂欢。司忌原本就是一个国企员工,后来转型成自由职业者,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碰瓷名人,博取流量,再通过回答网友提问等方式将流量变现。
他很清楚,攻击一个正在风口浪尖上的人,是性价比最高的买卖。他抛出的那封举报信,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杀伤性武器”,本身“实名举报”四个字就带有一种正义光环,让许多人下意识地选择了相信。
而且“3个亿”这个数字,极具冲击力,它简单、粗暴,足以摧毁普通人对慈善的所有美好想象。再加上信中字字诛心,将紧急状态下的程序不规范,描绘成了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精准地引爆了公众积压已久的情绪。
而网络的匿名性和低责任环境,则成了这场风暴的完美放大器,无数网友“头脑一热”,根本没去思考举报的逻辑漏洞,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站队”。昨天还在赞美韩红是“菩萨”,今天就转头辱骂她是“伪君子”、“骗子”,这场网络围剿的伤害,并不仅仅停留在屏幕上。
谣言传到了韩红将近八十岁的母亲耳朵里,老人家听到女儿“贪了三个亿”,当场就吓到了。行动是唯一的答案风暴过后,调查组进驻了韩红的基金会。从数百万的采购合同,到几十块钱的办公开销,每一笔账都被翻了个底朝天。
2020日,官方调查结果公布:所谓侵亿善款,纯属子虚乌有,基金会资金使用合规,并在抗疫中有突出贡献。真相大白,一些当初骂得最狠的网友,跑去道歉,但那个点燃导火索的人,司忌,没有说一句“对不起”。
他不仅毫无悔意,甚至还继续在网络上质疑官方的调查结果,散布韩红因为压力过大而住院的谣言。后来,在网友的围攻下,这个账号逐渐销声匿迹,或许是换了个马甲,继续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里,寻找下一个可以被他点燃的靶心。
如今五年过去,韩红终究没有等来那句道歉。她似乎也不再等了,面对无法改变的恶意和已经造成的伤害,她选择了用回应。风波之后,她的脚步从未停歇,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第五次援助四川,送去了价万元的物资。
贵州榕江、从江遭遇洪水,应急方案立刻启动,救灾物资火速送达,然后就是最近的山西,20辆救护车、15个乡镇急救室、还有对基层医生的专业培训……这种坚持,或许早已内化于她的人格,那个曾经的军人,那个被奶奶教育要“做好人”的孩子,那个认为“卖了票就要对得起观众”的歌手,她的慈善事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种信念的延伸。
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对奶奶的承诺,更是为了捍卫她自己信奉的准则。说到底,衡量一份善意的最终标准,不是网络上喧嚣的口水,而是救护车里程表上滚动的数字,是受助者拿到物资时的那份安心,路还很长,但脚步不会说谎。
北晚在线:北京市民政局通报韩红基金会调查结果,刚刚该基金会官微回应